猪是秦安农村饲养最普遍的家畜。考古学家们在大地湾遗址发现,猪的饲养在大地湾周边地区至少在四五千年前,生活在大地湾的原始部族,就已有了很发达的养猪业。猪的适应性强、长肉快、繁殖多,所以到现在当地的农村一直把养猪作为家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人家都在院门之侧垒砌猪圈养猪,少者可供自给,多则可出卖换钱,“圈里养着几口大肥猪”被视为家道殷实的标志之一,“肥猪满圈”也是普通农家的美好愿望。
养猪虽然很普通,但一般人家一年到头却难得吃几回猪肉。原因是家里养的猪起码要长过一百二三十斤才能“出圈”(杀或卖),平时杀猪家里人一时半会吃不完,多般都是卖了换钱花,留下少一部分供自己享用。只是在五月节(端午节)和八月节(中秋节)才舍得花钱到集市上买几斤肉解解馋。所以过去秦安人把“红猪肉或炖猪肉”视为很难得的“口福”。
惟独过年(春节)是个例外,进了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秦安童谣中说“穷一年不穷一日”,到了腊月不管是家里穷还是福裕都会吃过猪肉。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盼望杀年猪吃肉的心情。
杀猪在秦安农家算是一件大事,因为一般人家每年也就是一两次,几乎相当于过节。每个村子里都擅长杀猪的人,由他们“掌刀”,不仅干得干净麻利,而且不“糟践”(浪费)有用的东西,把猪的肉和头、蹄、下水(内脏)、血、骨头等各部分收拾得井井有条,分门别类,各尺其用,拿民间的话说是“能多杀出来五斤肉”。当然,请这些杀猪的“把式”也要给一定的报酬。在杀猪的这天,主家都要请至近亲友前来聚宴,既为联络感情,也是表示庆贺。不过如今,秦安已有专门以杀猪为业的“屠夫”了,到了腊月,才是他们真正“上班”的日子了,到了这个时候才是他们生意兴隆的日子。
杀年猪是为过年做准备,所以一部分肉供过年食用之外,一部分肉是放进大缸里冷冻贮藏备用或做成腊肉。秦安冬季寒冷,年猪肉从腊月存放到二月初也不会变质。精打细算的人家就会把这些肉按“计划”使用,整个正月里,都“不断肉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