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是小学语文课本《做风车的故事》一文中牛顿的同班同学。他在文中虽处于次要地位,但也不容忽视。
课文主要讲的是英国大科学家牛顿小时侯做风车的故事。文中写牛顿将他自做的风车带到学校后同学们围观,“牛顿得意地转着风车。大家也夸奖他做得好”。从“围观上来看”、“得意”、“夸奖”几个词我们可以想象牛顿此刻骄傲自豪的神情。但正当他高兴得意时,卡特却大声问他:“牛顿,风车为什么会转,你能讲出道理来吗?” 卡特也许在班上有一定的威信,当他看到其他同学羡慕牛顿、称赞风车做得好时,心里难免会产生一丝嫉妒。他为了不使自己失去往日的威信,所以“大声”提出使牛顿难堪的问题,这不乏带有故意为难和挑衅的意味。但这个问题却提得相当准确、尖锐,击中了牛顿的要害,使他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由于牛顿只是整天忙着做手工,学习成绩并不怎么好,所以他讲不出风车转动的道理来。这是他只动手、不动脑的缘故。
“卡特看着牛顿发愣,笑着说:‘讲不出道理来,光会做有什么稀罕呢?真可笑!’同学中也迸发出一阵笑声。” 卡特的话是对的。但是他采取嘲讽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同学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卡特应该和牛顿一起商讨、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应该采取为难、尖刻挑衅的态度。
当时“牛顿羞得满脸通红……但是没有流一滴眼泪”。“羞”主要是讲不出道理,没有掉泪说明牛顿决心发愤学习,要彻底改掉学习不刻苦、不求甚解的毛病。也正是卡特的这一强烈质问,促使牛顿发粉努力,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最终成为一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的。在这一点上,卡特应是功不可没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卡特说成是坏孩子或好孩子,而是要一分为二地对他做出正确的评价。
——上文发表于2003年第10期《学生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