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分享
李志钰/心中的大地湾
2023-03-01 22:41:01 浏览:531次 【

我很自豪生活在大地湾这片热土上。

我们村子距离大地湾遗址只有三四里路,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那里什么都没有,只是黄土高原的土丘和梯田地,还有改了道的河湾和大片的芦苇荡。

大人们常告诫小孩子说,芦苇荡深处有坏人,千万不能进去,但孩子们还是不听,钻进芦苇丛中,踏在黄土地上,尽情而野性地玩捉迷藏。

当时我们无法得知,在我们脚下踩着八千年前的文明,踩着八千年前的繁荣。

在人们的印象中,在这里似乎毫无生机,或者只是神仙才能居住,那个叫李耳的仙人,骑着一头青牛,绝尘于漫漫黄沙。

然而就是在尘封的大地上,一个美丽的文明却诞生于此,美得让你的思维不由进入冥想状态。它就是大地湾文明,与你有关,与我有关,与黄河的儿女都有关。 

在大约8000年前,农耕文明就在这里诞生了,从四处狩猎到固定在一片土地上,是文明所迈出的关键一步,据说是从一只采集种子的妇女的手开始的。

摆脱野蛮人的代价,就是被牢牢地栓在土地上,一栓就是3000年。

当其它原始部落仍在飞弹逐肉和穴居于天然洞穴的时候,大地湾人已将神奇的符号(文字的雏形)刻在陶器上。

陶是步向文明进程的重要一环,文字则是文明的载体和灵魂。当大地湾先民将陶和文字合二而一的时候,你所有的知识和智慧都无法承担这厚重的文明。 

面对这片支离破碎的高原,的确难以想象远古那充满魅力的、声势浩大的大地湾文明,竟然就发生在这遍野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 

我不知道生活在8000千多年前的古人类,是怎么样在这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生存的。

在经历了风沙的侵袭、野火的焚烧之后,他们过着自种自给、狩猎和捕鱼的日子。一代代人死去,一代代人新生,以顽强坚韧的生命力繁衍下来。他们为了自下而上不断地迁徒,他们埋葬了亡故的先人,将使用过的各种器具完整地保留下来,无意中把生命的印记刻在了黄天厚土之上,刻在了不同历史的文化层面上,默默无闻地把先祖的智慧生脉地下。

编号为F901的大房子遗址,距今6000多年、总面积达420平方米,由主室、东西测室、后室、门前附属建筑四部分组成。其中主室131平方米,地面是料礓石泥和人造陶粒轻骨料制成的混凝土,硬度相当于100号水泥。

编号为F411的房子地面还绘有一副非常生动的地画,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原始地画,为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试想,如果还处在落后的穴居时代,有必要造如此宏伟的宫殿式建筑吗?而相当于硬度100号水泥的料礓石泥和人造陶粒轻骨料制成的混凝土,充分体现了当时生产技术的发达程度。我们可以想象,当时部落首领的高达与威严,也可以看出,距今6000年前,大地湾是一副怎样的繁荣景象。

我知道,考古学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复制地球历史,更不可能复制上古时期人类生活。

在大地湾遗址之上,先民的智慧令人惊叹,其手工制作的精致饰品,可令现代工艺望尘莫及。考古不过是对史前文明的支解,是将文明用破碎残片拼着起来,然而正是这种支解和拼着,却让人对未知世界产生敬畏。

当8000年以前精致器物出土,谁还能固执以为中国夏朝仅为传说?

我心中的大地湾总是和中国历史紧紧相连的。

不要说中国上古时期,即使是近代史,也不过多是史稿记事,要知道生活比之文字记载丰富得多。众所周知,岩石记录了生物繁衍生息的历史,而那些无法形成化石的,亦或是即便形成化石的生物也不过是个例,从哲学上讲个例又如何解释一般?

在我心中大地湾遗址除惊叹于上古时期人类的聪明才智外,更让人感慨生命的短暂、历史的绵长。

人类起源至今尚未破解,大地湾遗址的发现让人对更久远年代充满幻想。距今八千多年的大地湾遗址,其陶器之精致,图案之华丽,造型之奇巧,色泽之鲜艳,怎不令人浮想联翩? 

当大地湾轰轰烈烈地发展了三千年时,她的人文环境、社会制度及管理体系已经初具规模。按理说她应该继续发展继续繁荣,不知为什么,当它发展到了最辉煌鼎盛的时期却突然地消失了。

是什么原因使大地湾3000多年创造的辉煌毁以殆尽,只留下这沉睡在地下的残垣断壁。是战争?是瘟疫?还是自然灾害?在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大地湾人哪里去了?我的所思哪里去了?

我真希望能与上古时期的先知不期而遇,问他们这些问题。我更希望大地湾存在于很多的神话传说中,因为这个世界因有了神话,我们的心灵才不会孤单,这个世界因有了神话,我们的灵魂才有了归宿。 

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迷,整个黄土高原以神话般的姿态来讲述最自己,讲述这自己的过去和将来。它不会将自己包裹在肃穆和深邃神仙境地,它除了无声无息的染着它的河流(黄河)之外,有时也会伸伸腰,打个哈欠,让世界都知道它的存在。

几年前,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向全世界打了个招呼,强大的西北风卷起数以亿吨计的黄沙直上白云之上,而且一路横扫过来,三山五岳根本不敢阻挡它的去路。黄沙一直刮到青岛,刮到北京,而且没有住脚,一直刮到了日本,甚至欧洲。几乎世界上的每一个地方,都能嗅到黄土的腥味。 

黄土之中裹着远古文明的气息,毫无顾虑地舞动着自己,将过去、现在和将来揉搓在一起,让其产生一种魔幻般的艺术效果,去亲吻大海,去亲吻雪山,去亲吻热带雨林,让我们再不必背上那历史的承重,和那文明的负担。

作者简介

李志钰  ,秦安县五营镇薛李村人,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服役,复员后先后在甘肃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发展杂志社任采编、天水工作站负责人;中国经济导报甘肃记者站、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工作;现任秦安县潇怡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安县作家协会理事。


标签云: 大地湾 李志钰
全部评论(0)
  • 人生这一路走走停停,反反复复。上进者并不想总保持原来的状态而停滞不前。有梦想,有奋斗,有毅力,人生才更充实丰盈。但这些都是在热爱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热爱不可丢失,请随时把热爱永存。热爱往往来自于生活,..

    依梦琴飞浏览:942次 评论:0
    2022-07-13 22:26
  • 老张的哲学甘谷县新兴初级中学初二级 董晨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人都很完美。在这个偌大的世界上,能够相遇便是一种缘分。望着那块土豆地里矮矮的一座坟冢,静静地卧着,坟头的草随风摇摆,我想起了一位开朗可爱的老..

    山柳浏览:1530次 评论:0
    2022-12-18 22:20
  • 两袖清风吹俗远,一根粉笔为生痴文/知音情怀从教二十余年,平淡如水,波澜不惊。虽没有值得引以为傲的荣誉,亦没有值得向人夸耀的称号,更没有值得令人称羡的头衔,唯一拥有的就是一颗淡泊宁静的心灵,一份问心无愧..

    知音情怀浏览:757次 评论:0
    2022-10-18 23:45
  • 八点半起床,睡了个自然醒,比周一至周五真正迟起了两个钟头。听老婆的指挥,不吃饭,先去地里干阵活回来再吃。按她说法,刚起来跟迷花虫一样吃不进去。老何换好劳动服装,推上电动手推车和手拿扫帚的老婆一前一后来..

    山柳浏览:486次 评论:0
    2022-12-07 23:25
  • 腊梅映雪傲苦寒,兰草不言品幽然翠竹听风四季坚,秋菊披霜淡香天菊归菊科,属根草本植物,有疏风清热,养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菊分为多头菊、独本菊、大丽菊、悬菊等。文友树韵说:“花中君子你写三,留下一君待..

    郭明祥浏览:2315次 评论:0
    2021-02-18 16:49
  • 第一次见瓤钱,是在正月里我家的饭桌上。像往常一样,只要家里来了客人,上房的饭桌前就只能坐爸爸和客人。我们姊妹除了往上房端菜端饭之外,一概不能在上房久留。我好奇心很重,总是想借各种机会溜进上房偷看他们聊..

    鸟栖秦州(天水徐翔)浏览:759次 评论:0
    2022-07-16 23:37
  • 2022年10月5日,我去县城做核酸检测,顺便办了点其他事。临近中午,给挚友打电话,友说正在千户云雾山参加一个文艺活动,问我来不?我毫不犹豫地说想来。 因为,在今年正月,由于学校里的一些事情,我和她邀请的..

    依梦琴飞浏览:924次 评论:0
    2022-11-02 22:36
  • 陇地一九六零年初春的一个傍晚,春寒料峭,北方的春总是姗姗来迟,燕子母亲打开面罐,看着罐底的面只够做一顿饭,泪水顺着清秀脸颊落进面罐中。燕子父亲去南边大山深处大炼钢铁,那年53岁,就是万千炼钢大军里的成员..

    郭明祥浏览:527次 评论:0
    2022-11-19 08:41
  • 当拿到自己电子书的出版合同时,我落泪了。我对于文字的依赖是和别的写作者不一样的——文字是我唯一的朋友。这本书我一写就是8年。8年的光阴,好像是弹指一挥间,但对我来说,却是我整个青春。这本书里最早的文章,..

    王托弟浏览:823次 评论:0
    2022-08-06 21:46
  • 天下奇关,数不胜数,最美最著名的当属中华祖脉秦岭——凤州石门关。石门关古栈道又称蜀道。是古代中原入蜀,进入大西南的交通要塞。也是我国最久远的古道。其它较著名的还有褒斜、傥骆、子午、荔枝、文川、金牛、米..

    郭明祥浏览:1684次 评论:0
    2022-05-07 00:02
  • 我的家乡通电是一九七六年,我四岁。是母亲抱着我去看村子通电仪式的,仪式在常营村剧场里举行,那时没有烟花,没有礼炮,只有爆竹,仪式虽然简单,但锣鼓喧天的欢闹和人声鼎沸的场面足以表达有电给人们带来的期望,..

    风临雨岸浏览:555次 评论:0
    2022-11-24 00:02
  • 我的父亲是位平凡的教师,辛勤耕耘讲坛大半生,只因他身体的原因,提前病休了。平凡了半生的父亲,如同他从事着的岗位一样的平凡。而今,虽然我不能高谈阔论自己的父亲有多伟大,但父亲为我在求学生涯时艰辛的付出,..

    风临雨岸浏览:874次 评论:0
    2022-07-21 23:04
  • 读本科时,我家还种着地。一年暑假回家,在麦场帮父亲摞小麦。父亲两颊如洪的汗水打在麦垛上,和我说笑间,两排龇出来的牙齿洁白如絮,对比得他的脸更加黝黑了。我也被中午炽热的日头烤得散发出有如馓饭锅底瓜瓜的气..

    王托弟浏览:469次 评论:0
    2023-02-12 23:11
  • 一根扁担挑万物,穿梭在黄土高坡上,一辈又一代。数条肩膀宽的路,盘旋绕在田头垓下,一日复一年。从记事起村里能走车的路只有一条土路,从河湾畔到梁顶,很窄很陡。一下雨尘土就雨水活成了泞泥道。行人都要卷起裤腿..

    游散诗人浏览:2200次 评论:0
    2021-01-14 18:36
  • 小时候常听婆婆讲这样一个故事:万物皆肥,大地郁葱,庄稼地里的人种啥成啥,就是睡着不动弹,也能仓满粮盛。就这样像神仙过的日子,人们还是不满足,处处浪费,糟蹋粮食,有一村妇竟用揉好的面团给娃娃们擦屁股。这..

    王托弟浏览:343次 评论:0
    2023-02-12 22:41
作者专栏
  • 12231

    注册时间:2023-08-29 21:23

  • 119119

    注册时间:2023-08-28 17:01

  • 18890283633

    注册时间:2023-08-18 18:22

  • 舒翠好可爱

    注册时间:2023-07-14 12:55

  • liuy

    注册时间:2023-04-13 17:11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