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分享
“老调”新弹走出秦安
2020-04-10 15:26:44 浏览:1634次 【
  本报记者景艳丽为您报道 在甘肃这片黄土地上流传着很多鲜为人知的古老艺术,不管是铿锵有力的秦腔,还是委婉动听的花儿,优美的唱腔都给人带来一种不一样的精神享受。
  在秦安、清水、天水等地流传着一种非常优美的民间艺术——秦安老调,据说它是大地湾文化繁衍的一种产物,同时它也为秦腔的产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今天,记者为您揭开了秦安老调的神秘面纱。秦安老调·产生

  进士返乡创作曲艺

  秦安老调已经拥有500多年的历史。关于秦安老调的诞生,可以从一个故事中得到结果:相传明嘉靖年间,秦安县有一位名叫胡缵宗的进士,多才多艺的他喜欢唱歌、写作。胡缵宗曾在江浙任过督堂,他很喜欢当地的民间曲艺。

  后来胡缵宗告老还乡,不甘寂寞的他依然喜欢创作一些东西,还经常和朋友谈词谱歌,不知不觉中,糅合了江南的细腻、北方的豪爽的秦安老调就这样诞生了。

  此后,秦安县的一些文人和艺人相继编创了许多曲目进行演唱,秦安老调也就成了文人墨客在一起聚会时的保留节目。流传至今的《玉腕托帕》就是由当地一个名叫伏殿坤(昆)的艺人用老调曲子中的(四六乐调)演唱的。秦安老调·兴盛茶园里边学边唱

  秦安小调经历了两个繁荣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二十世纪初期,秦安小调的演唱曲目多达一百二十多个,以魏店村的李尚狗、伏山村的伏佑玺等人为代表的《审苏三》、《包公送花》、《三娘教子》等一些经典曲目在民间开始广为流传。此时秦安老调的演唱形式为:一个人手持铜铃边击边演唱,另一人以三弦或板胡伴奏,演唱中无任何道白和帮腔加入。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期,一些艺人和爱好者聚在一起,常常在茶园里的自乐班边听边学,边唱边交流。这期间较为出色的艺人有何双娃、李志堂等人,当时所演唱的曲目《祭巧》、《王相爷探窖》、《送先生》、《孟浩然寻梅》等也成了流传至今的佳作。此时,伴奏乐器中除三弦外,又增加了板胡、竹笛、二胡、中胡、木鱼等,演唱者就不再自击铜铃演唱。秦安老调·传承 “蜡花舞”配着老调跳起来

  最初的秦安老调主要是坐唱,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调的内容也日渐丰富,这种古老的艺术也有了自己的舞蹈——“蜡花舞”。“蜡花舞”配合秦安老调的唱词编排了不同的动作,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拍使这种舞蹈也显得格外亲切。

  “蜡花舞”的表演者由青少年女子组成,伴唱则以秦安老调为主,歌词有大乐调(唱上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和小乐调(以情调、民歌为主)两种。

  但是,对于这种舞蹈的“蜡花舞”的“蜡”字也出现了不同的争执。有人认为应该是“腊月”的“腊”,因为这种舞蹈一般是在寒冬腊月的时候跳的;但是也有人说是“蜡烛”的“蜡”,因为人们在跳舞的时候,会把蜡烛放在花朵里点燃,既营造了非常美妙的气氛又非常好看。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专门研究秦安老调的专家徐枫通过研究多种资料认为应该是“拉”,因为人们在跳起来的时候,互相拉扯,相互拉起来,所以应该是“拉扯”的“拉”。

  尽管说法各异,这种以秦安老调为背景音乐编排的舞蹈现在已经被更多的人接受,在秦安的有些街头还可以看见这种美丽的舞蹈。

  据介绍,《玉腕托帕》唱词一直是“蜡花舞”首选曲目。秦安老调·现状 天水一带老少都会唱

  现在,茶余饭后,走在秦安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老调的爱好者们利用业余时间临时凑成的自乐班,他们弹着三弦,手拿摔子(一种可以撞击的乐器),悠然自得地唱着,而每当男人们唱起的时候,美丽的姑娘们也会情不自禁地随着调子跳起欢快的“蜡花舞”,那种怡然自得,那种自我忘怀,使在场的每个人都会陶醉其中。

  秦安老调在天水一带的张家川、民勤等地最为流行,那里的人们几乎是人人都会唱,而且唱腔优美。

  当地的一位老者说:“自从出现了秦安老调,它就成了秦安老百姓必不可少的一种娱乐方式。以前,人们只会在非常开心、热闹的情况下才唱老调,所以赶集或庙会的时候,秦安老调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据了解,现在每年的腊月、正月艺人们还要到当地的庙会上去唱。秦安老调·创新成为舞台剧

  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洗礼,现在可以考证的秦安老调曲目就有500多种。

  1981年,秦安老调经专业文艺工作者加工后被搬上舞台,此后,越来越多的专业者投身到对秦安老调的发掘、收集、整理中来。

  目前,秦安老调在以前的基础上添加了更多的元素,从以前的坐唱形式走上了舞台形式;由以前没有道白发展为舞台剧需要的穿插道白形式。老调爱好者们常常利用业余时间临时凑成自乐班,或在炕头院落,或在街头巷尾,或在公共场所进行演唱。

  新版的秦安老调《杀鸡宰鹅》已经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了兰州的舞台,而且还参加了近期举行的红梅奖,成为舞台剧的一种新剧种。
全部评论(0)
  • 王诚汉(1917.12—2009.11),湖北省红安县人。1930年7月入团,1933年12月转党。1930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2月参加红军,任湖北省黄陂县河口镇工人纠察队勤务员、独立营勤务员。1932年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二二四团..

    红色云岭浏览:1517次 评论:0
    2022-04-14 23:45
  • 李汝伦为飞将祠撰联云:弓藏因鸟尽,幸哉!汉上不逢高皇帝;实至总名归,信矣!陇西还念李将军。为太白祠所撰联:擢三千丈发,天上人回,飘逸间,愁压天下。望蓬莱月小,华岳头低,空对着,射虎无封飞将泪;酿十万行..

    仙岭渔父浏览:1913次 评论:0
    2020-05-21 00:16
  • 西洋画画满,中国画留空。中国画的空白引出了题中国画的能力和学问,使中国画成为诗 或文 、书、画、印四者有机结合的综合艺术。不管如何综合,有一个原则不能变,即必须以画为主,否则不啻中国画的异化。清钱杜《松..

    下一站幸福!浏览:2940次 评论:0
    2021-01-14 09:25
  • 清水河,旧称略阳川水,因冬春清澈而得名,清水河发源于张家川县北麓,流经陇城、五营、莲花三乡镇,进静宁而入葫芦河后,经渭水而流入黄河。清水河可谓是黄河支流的支流,可就是这清水河谷,却是华夏古老文明的源头..

    admin浏览:1475次 评论:0
    2020-04-10 12:18
  • 清代秦安知县,大多政绩平平,惟牛运震治县以勤政著称,殚精竭虑,事必躬亲,做了许多实实在在让老百姓满意的事情。牛运震(1706-1757年),字阶平,号真谷,世称“空山先生”,滋阳(今山东兖州)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

    向阳花开浏览:1831次 评论:0
    2020-04-10 15:36
  •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晋冀鲁豫野战军一、二、三、六4个纵队约12万余人,在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的率领下,从鲁西南地区突破黄河天险..

    红色云岭浏览:1123次 评论:0
    2022-04-13 23:46
  • 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孤军远征10个月,艰苦转战万余里,先期到达陕北,为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陕北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别具特色的光辉篇章。为了..

    红色云岭浏览:1090次 评论:0
    2022-04-10 14:54
  • 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之后,1984年1月,光山县人民政府就公布花山寨会议旧址为“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并在花山寨脚下的闸晏公路旁边树立水泥板碑一座。碑正面刻着“1934年11月11日,鄂..

    红色云岭浏览:8223次 评论:0
    2022-04-05 00:32
  • 韩先楚(1913.2—1986.10),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二程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后迁上新集吴家嘴村。幼小时当过放牛娃,学过篾匠,在武汉做过短工。少年时代的艰辛经历,使他很快接受了“官逼民反”的革命思想..

    红色云岭浏览:1964次 评论:0
    2022-04-14 23:44
  • 大胆直露的表达 朴素明快的歌唱——秦安民谣之情歌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那里有生存,那里就有歌唱。民歌以它纯净朴素的语言,大胆直露的情感,反映这块大地上的人们之所思所欲及一切可以歌唱的物事。严酷的生存..

    仙岭渔父浏览:2382次 评论:0
    2020-05-21 00:14
  • 徐宝珊(1903.7—1935.5),湖北省汉川县人,1923年春考入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在这里,他开始阅读进步书刊,逐步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积极参加反帝、反军阀的罢工、罢课斗争。1926年春,他与一些热血青年一起,..

    红色云岭浏览:1468次 评论:0
    2022-04-14 23:37
  • 1.珍惜粮食 从一餐一饭做起2.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3.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4.俭,德之共也 侈,恶之大也5.从我做起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6.浪费可耻 节约为荣7.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8.文明消费 节俭用餐9.节用裕民 节..

    admin浏览:2736次 评论:0
    2021-11-08 20:39
  •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值此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之际,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大地湾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此活动自5月开展以来,甘肃大地湾文保所..

    莲子青浏览:3662次 评论:0
    2021-11-11 00:05
  • 魏店人爱好秦腔,也出戏子,是方圆公认的“戏窝子”。塾师牛照南在其《演戏文》中写道:“兴众乐乐,好事者为之也。夫人幼而学之,必有可观者焉,乡人皆好之亦为之而已矣。”有人挪喻道:“魏家店三岁的娃娃都会踏..

    向阳花开浏览:2864次 评论:0
    2020-04-10 15:45
作者专栏
  • 12231

    注册时间:2023-08-29 21:23

  • 119119

    注册时间:2023-08-28 17:01

  • 18890283633

    注册时间:2023-08-18 18:22

  • 舒翠好可爱

    注册时间:2023-07-14 12:55

  • liuy

    注册时间:2023-04-13 17:11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